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我粉丝中最不可思议的人_42





  “哇,你们家老爷子可别有什么事,那可是国家瑰宝级的人物,很多东西的传承都在他身上呢。”陈留在车上如是说。

  樊澄叹息一声,说的是。他家爷爷是吹奏大师,笛箫就不说了,还有一些非常珍稀的,古已失传的吹奏乐器,被他给挖掘了出来,他早年间东渡日本,专门研究尺八的制作和吹奏技法,可谓是迎回尺八的国之功臣之一。除了尺八,还有筚篥、龙笛、篪、龠,这些古早失传乐器的研究传承项目,都系于他老人家一身。每隔几日,都会有音乐学院的演奏家们上门拜访请教。

  老人家总说:你们不用回来看我,该忙你们的忙你们的,我也没空见你们,我每天要见的人太多了。这是大实话,也是心疼孩子的话,老人是不想给孩子添负担。相对的,儿孙不能当真就不管不顾,否则何谈一个“孝”字。做儿子的樊立东和做媳妇的程蓓蓓已经远游在外了,常年不着家,可谓是立业难顾家。她这个游手好闲的孙女自认立不了什么大业绩,本就自小和祖父母亲厚,自然也就担起顾家的责任来,常回去看老人。事实证明老人身子不舒服,第一个想到的还是孙女,而不是学徒们。

  樊家的上海老宅位于音乐学院的边上,八十年代建的老小区,老城区内闹中取静,都是刷得杏黄的多层小洋楼,当年可是很时髦很招人羡慕的好房子。小区里住着的都是音乐学院的老师、职工,还有一些旅居沪上的外籍教师。老人即便名满天下,享受国家特殊津贴,拿着高退休工资,但依旧只是住在面积不足百平的老房子里。

  樊澄曾经很想把爷爷接到首都去住,也方便她照顾爷爷,而且妈妈也在首都,妈妈也能时常照应一下。但爷爷总说这里住久了,习惯了,离不开了。其实樊澄现在在首都住的那套四合院,本就是爷爷奶奶的房产。准确的说,那套四合院其实是奶奶的嫁妆之一。对于当年的民国黄金大族鹿家来说,给自家四小姐——鹿苑枫出一套四合院做嫁妆,实在是太轻而易举的事了。只是这套四合院,爷爷奶奶一直都没怎么住过,空置许多年,也只是托人看管。父亲母亲进京后,曾经也在那里住过一阵子,后来搬出去了。直到樊澄决定留在首都发展,爷爷直接做主把房子过户给了樊澄,四合院翻修后,才有樊澄这个新主人。

  出租车在小区门口停下,樊澄和陈留下车步入小区。樊澄面露感慨神色,四下打量,只觉得这里正是几十年如一日,虽然汽车多了,道路窄了,家家户户多了封闭阳台和自建窗,但仍旧是那个她自小长大的地方。

  不知道曾经的小伙伴们,是否还在。估计,大部分都已出去了吧。

  陈留见她面露感慨神色,不由笑了笑,没说话。

  他们来到樊澄爷爷居住的楼栋,爷爷就住在一楼,进出倒是方便,后面还有个院子,爷爷喜欢在院子里种花,养盆景。他一双巧手,养什么活什么,品味又好,院里的绿色景观给他打造得极其漂亮,跟画中仙境似的。樊澄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将爷爷家的院子拍下的照片当做自己的头像用,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她从网上搜来的美图呢。

  樊澄从钥匙包中摸出爷爷家的钥匙开门,这老钥匙她一直随身携带,从不丢下。钥匙曾经穿了绳子和红领巾一起挂在胸前,现如今则收在钥匙包里,时光飞逝,转眼已是二十多年。如果不算前些天她刚到魔都来时看望爷爷的那一趟,她应该有八个多月没有回家了,上一次回来还是春节。

  “爷爷?爷爷!”樊澄开门进去,一边换鞋,一边就喊了起来。

  “唉,澄澄啊。”老爷子的声音从卧室里传来。樊澄踢开鞋,来不及穿拖鞋,直接光着脚就往屋里跑。

  樊澄冲进里屋,就见老爷子歪在床榻上,戴着老花镜,正在看报纸。老爷子一头银白的发丝,近90岁的人了,依然发丝茂密,打理得一丝不苟。他很瘦,身材高挑,面上虽早已满是皱纹,可却有一双亮晶晶的眼,鼻梁高挺,下颚方阔,隐约能看出年轻时美男子的模样。

  樊澄早就看过爷爷年轻时的照片,他家爷爷年轻时确实是一顶一的美男子。樊澄曾听奶奶说过,四十年代那个动荡的时代,战火满天飞,人人灰头土脸地逃难,偏他一身贴身剪裁的中山装总是穿得一丝不苟,皮鞋擦得锃亮,他个子高,人群中总是一眼就能看到他。

  满腹经纶,绝世才华,又痴情又长情。他和奶奶是战乱中一见钟情,再见倾心,三见定终身,白首偕老,一生幸福。这种鹤伴仙侣的神仙感情,说起来都让人觉得艳羡。

  “爷爷,您怎么样啊?好点了吗?”樊澄蹲在老人床前,仔细打量老人。

  “呵呵呵呵……”老人笑起来,跟个孩子般可爱,“躺一会就好啦。”

  “您可吓死我了……”樊澄道。

  老人放下报纸,摘下老花镜,从床榻上起身,又是抬胳膊,又是扭腰,像是炫耀道:

  “看吧,多灵活,一点都没事。”

  “行行行,您可真厉害。”樊澄无奈了,“但是改天还是要去做个身体检查,看看是不是哪里不好了。”

  老人似是不喜,挥了挥手道:“不用去医院,不用去。”

  “爷爷!您就当让我放心好吧,求您去做个检查。”

  “唉……我不……好吧,好吧,澄澄你要我去,我便去吧。”老人不情不愿的,一脸勉强。他不爱去医院,全家人都知道。

  “您要注意身子啊,我们都很担心您。”

  “我老头子能有什么事,打了七十多年的拳,可不是白打的。倒是你们年轻人啊,不注意身体,才容易生病。你看看,你这孩子怎么光着个脚丫子,这地上多凉啊,快去穿鞋去,来,我来给你拿鞋。”

  “不用不用,您歇着,我自己来。”

  老爷子非要去给她拿拖鞋,樊澄只得扶着他出了卧室。路过床边五斗柜时,她看到了其上立着的奶奶年轻时的黑白照片。照片中的美人仿佛在盯着她们看,樊澄冲照片笑了笑,算作向奶奶打招呼。拍这张照片时,奶奶还是南大的学生,蓝竹布褂,黑布长裙,一头温柔秀美的长发绾成长辫,丹凤眼中尽是风流。这双丹凤眼遗传给了父亲,后来又由樊澄继承。

  老爷子走到门厅,打一眼瞧见陈留杵在那里,吓了一跳,道了句:

  “呦,这哪家的小伙子?”

  “爷爷,这是我出版社的责编,陈留。”樊澄介绍道,这是陈留第一次到她魔都的老家来,也是他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爷爷。

  “樊爷爷好,我叫陈留。”陈留急忙恭敬地打招呼。

  “男朋友啊?”老人问。

  “不是的爷爷,哈哈。”樊澄笑出声来,她就知道爷爷要误会。她一边从鞋柜里拿出拖鞋自己穿上,一边顺手丢了一双拖鞋给陈留。

  “你这丫头,还好意思笑,老大不小了没个对象,你爷爷我在你这个年纪……”

  “我知道,您15岁就和奶奶谈恋爱了,20岁结婚,29岁的时候,算年龄我爸应该在奶奶肚子里了嘛。”樊澄笑道。那个年代,稍微讲究一点的人都不敢生孩子,怕生下来孩子养不活,大人都活一天是一天的。建国后人们也吃不饱饭,爷爷奶奶是等到有了稳定的家,有稳定的粮票供应,能吃点好的调理身子之后,才有了父亲。

  “你个鬼灵精。”老人点了点樊澄的额头,樊澄只顾着笑。陈留瞪了樊澄一眼:厚脸皮,想萌混过关?樊澄冲他吐吐舌头:跟你学的,反正爷爷宠我。

  樊澄和陈留围着老人家在客厅里聊天,老人今天见到孙女了,心情很好。心情好,老人就想吹拉弹唱一番。陈留注意到,这栋老房子虽然陈旧,可室内布置得却别有一番风情。尤其是这客厅,中式的屏风是昂贵的苏州双面绣,绣的是猫扑蝶,取耄耋谐音,寓意长寿安康,非常精致。茶几是上好的整块的鸡翅根根雕,其上摆着围棋盘、茶盘和整套的功夫茶具。靠墙有一大排博古架,其上摆着琳琅满目的古董和稀罕玩意儿,仔细瞧去,明清瓷器、老式钟表自不必说,更有宋代的天青汝窑瓷,陈留眼睛都看直了,他虽无法分辨真假,但想来也绝对不会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