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68章深夜热论





  深夜时分,金銮殿内烛光熠熠,一盏盏宫灯将这座大明最高权利所在照的亮如白昼。

  朱由检快步走到龙椅前,不等百官拜服便提前道:“都免礼吧,深夜召各位前来是有要事相商,朕也不瞒各位,刚接到军报,建奴数万之众正猛攻蓟州,蓟州守将麦一徽请朝廷速速发兵援。”

  说完把手一挥,“这事该怎么办?众卿议议吧。”

  朱由检此言一出对朝臣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朝堂上一下子炸了锅,原本平静的官员们顿时精神了起来,交头接耳的议论着。

  对他们而言,就算帝国在辽东的士兵死光了都无所谓,无非是从边疆守将中随便找个人顶锅的小事罢了,这次不一样,建奴已经打到蓟州了。

  蓟州距北京不过二百里路程,就建奴骑兵那来去如风的速度一二百里还算个路程吗?

  现在建奴攻的是蓟州,蓟州一旦失守那比蓟州防守更加薄弱的昌平也难以守住,昌平再失守,鞑子就能兵临北京城下,打到他们家门口了。

  如果是两年前,朝臣沉溺于大明虚假的强盛感中,就算几万鞑子兵临北京城下也不至于如此恐慌,但如今就不一样了。

  朱由检把京营拆的差不多了,三大营每营只有一万来人,其中的神机营、五军营还被朱由检派到大同去了,剩下的守备力量更是薄弱。

  “怎么会这样,鞑子到蓟州,这这这…这该如何是好啊?”

  “京城防守军力太少,北京难守啊。”

  “要我说就南下暂避一时,先去山东,鞑子要是追过来实在不行咱还能带着陛下出海呢。”

  听着官员们交头接耳的议论声,朱由检强忍着怒气,这帮家伙怕鞑子都怕到这个地步了么,鞑子还在两百多里外蓟州城下边呢。

  要到北京城下至少也是几天之后的事,他们现在这个样子哪还有天朝官员的威仪,朱由检猛地拍在龙椅的扶手上,起身呵斥道:“够了!”

  清冽的声音通过金銮殿的各个角度回荡在大殿中,所有交头接耳议论的官员赶忙站直身子,摆出一副谦恭受教的姿态。

  鞑子能要他们全家老小的性命,这位主见极强的少年天子也能要他们的命。

  朱由检胸膛微微起伏,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看了眼自己提拔起来的六部官员及一群高级属官,他们脸上虽然有忧虑,却没有像其他人那样交头接耳,这倒让他心里好受一些。

  朱由检正要说话,一名官员提前站了出来道:“启禀陛下建奴已至蓟州,用不了几天必将兵临北京城下,臣建议陛下暂时前往南京躲避,选一良将率城内守军坚守,并诏各省派兵相援才是。”

  “你…”

  朱由检指着说话的这个官员,这家伙他有印象,但一时间想不起叫什么名了,指着他道:“我大明历代先皇就没有一个在危难之时抛弃百姓而去的,你是让朕背负这千古骂名么?殿前武士何在?”

  随着朱由检一声令下,四名穿着暗黑色明光甲的亲军营卫士手按苗刀,健步跑上殿来。

  “即刻拿下此人,拖出午门…”

  说到这朱由检顿了一下,他本来想说我是午门斩首的,但想了想这人也是谏言。

  他的谏言真被采纳的话,那这个人也将背负千古骂名,况且有朝臣谏言皇帝也多了条退路,比原历史上那帮东林党人强多了。

  原历史上,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下的时候,满朝大臣没一个让崇祯皇帝去南京避一下的,崇祯皇帝自己也不可能做出弃城弃民的决定。

  最终结果就是崇祯皇帝在煤山歪脖子树上吊死,满朝东林党人跑到李自成那儿认祖宗去了。

  “拖出午门杖二十。”

  四名甲士不由分说制住说话的官员,他们对这种事早就不陌生了,对什么样的官员有什么样的措施。

  如果是惹怒了天子,连活命都成问题的官员他们就在殿上脱下这些人都官袍,然后再把他们拖出午门斩首。

  而像今天这个家伙这样的,明显是天子还想用的,他这种人就不必脱他官袍,只要把他拖出去打一顿屁股就行。

  “陛下…陛下…臣所言无虚啊,北京守不住的。”

  官员被拖下去时嘴里仍在说个不停,朱由检背过身去,朝廷上的官员无不噤若寒蝉,那官员说的没错。

  就北京现有的军力真的守不住,北京周围现有三千营的一万多名骑兵,还有五个警备团的一万两千人,真正的战兵还不到两万五千人。

  如果加上平时当值的五城兵马司、顺天府的那些维护秩序的衙役,也不到四万,至于锦衣卫么…

  锦衣卫虽然人多,且有军服战马,但锦衣卫的职责还是搜集情报,缉拿人犯,加上天启朝锦衣卫内部的糜烂,导致锦衣卫战力低下。

  让他们撑个人场还行,让他们上战场,能适应战场气氛的最多只有一两千人。

  还有皇宫里的亲兵营肯定是不能上战场的,他们要留在皇宫里保护天子的安全,就算朱由检不需要他们的保护,把亲军营也派到城墙上守城。

  满打满算也无法突破五万之数,四五万人听起来是很多,但这些人里九成以上都是没上过战场的新兵,别说数万鞑子,就是一万鞑子来攻都够让他们小心应对。

  建州大军要真拉开架势攻城,靠这点人城破只是早晚的事。

  悬殊的兵力差距,让很多人想起史书上记载着的那件事情,正统十四年,明军主力在土木堡遭遇惨败,当时的英宗皇帝被俘,土木堡之变使强大的明王朝到了亡国边缘。

  危急之时,皇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任兵部尚书的于谦加强战备,那时京城大官富户纷纷南逃,有的大臣也主张南迁。

  只有于谦等少数人坚决反对,主张保卫京师为天下根本,当时的情况于即将发生的情况何其想项,同样是鞑子大军兵临城下,同样是帝国危急存亡之时。

  那年那日,彷如今朝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