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711章二战来临





  4月15日,阿姆斯特丹官署前的广场上,钟离蕊再一次召开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上,她当着几百名记者的面严厉斥责道:“几天前,一个狂妄自大之徒以神之名污蔑我方为寻找失踪士兵所做的努力为侵略。

  我希望那位先生能收回他的话并公开道歉,我方不接受污蔑,如果他还不醒悟,我们将用我们的方式讨回公道,我方从不主动发起战争,也绝不惧怕战争。”

  ……

  五天之后,教廷前的广场上,瑞恩一世在新闻发布会上对钟离蕊口中那个狂妄自大之徒发表评论。

  “污蔑一个国家可以找到一百种理由,如果要开战可以找到无数种理由,神圣罗马帝国一半的领土正处于明军控制之中,七个选帝侯四个沦为战俘。

  我想请问钟离小姐,这就是您的所谓的努力么?我正式警告你五月一日之前明军不退到莱茵兰地区以西,教皇国对明属荷兰宣战。”

  钟离蕊跟着瑞恩一世隔空打嘴仗,两人的说词都是精心准备的,都表明了己方绝不退让的态度。

  四月末的时候,明军还是没有撤退的迹象,瑞恩一世再次召开发布会,这次没什么好说的,就一句‘教皇国对明属荷栏宣战。’

  同一天,奥地利对明属荷栏宣战,宣告着教廷正式与明属荷栏撕破脸皮。

  也就是在这一天,奥地利军队开始主动进攻,统领奥军的是经过一战历练的名将华伦斯坦,历史已经改边,华伦斯坦并没有如历史上那样被杀死,反而还被委以重任。

  虽然没有提前殒命,但他依旧如历史上那般,他这个不是德意志的人,作为一个最终德意志化的人物,他守护了德意志。

  与明军作战,华伦斯坦倍感压力,他的军队装备的一切武器都效仿明军的,完全可以说他要带着徒弟军打师傅军。

  华伦斯坦并不想冒然进军,但教廷方面执意要他在5月1日这天给明国人一点颜色瞧瞧。

  华伦斯坦只能提前在正面战场的萨卡城一线布置重兵,意图迷惑明军。

  自己则带领一支两万人的骑兵绕到侧面,迂回深入来到一座叫麦卡锡的城镇上,这座小镇四通八达,几百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小国的都城所在。

  最重要的是他们得到情报明军有相当一部分的物资存储于麦卡锡,若能拿下这里能直接支援正面战场上军队。

  可当他指挥军队来到麦卡锡小镇时,他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

  城镇大门紧闭,关上站着的火枪手表明,明军有了防备,尽管此时并不适合进攻,但他还是选择试探性的选择进攻一波。

  迂回奇袭大军所能携带的粮食有限,一路上他们连个村子都没看见,根本得不到补给。

  人困马乏,粮食也不对,军队需要一夜狂欢。

  “第一队,进攻!”

  华伦斯坦威严的下着命令

  城前上,负责守卫这里明军连长属于团练军,当他看到黑压压一大片奥地利军队时吓得腿都软了。

  团练兵是朱由检搞出来到后备兵员,平常他们都在务农,农闲时要跟着军队派来的士兵操练,战争打响时他们也要拿起武器作为地方守军守卫城池。

  好能抽出更多主战兵团的士兵奔赴前线,他们装备的只是燧发枪,火炮也不多,麦卡锡守军没几个人有信心守住这里。

  倒是一个长得眉清目秀,生有一副天真无邪面孔的小兵勇敢的举起武器对士兵们喊道:“生则中华兮死则大明,寸丹为重兮七尺为轻,弟兄们到我们为国捐躯的时候了。

  今日之战如果战死我们以英雄的身份马革裹尸还,如果退却苟且偷生,虽生亦死亡!”

  连长对他喊:“杨冠玉你喊啥玩意呢,要拼你自己拼,我不想死。”

  “那就请连长大人自去。”

  名叫杨冠玉的年轻小兵毅然决然的举起燧发枪对准远方,城墙上的其他士兵纷纷拿起武器准备战斗。

  历史上杨冠玉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甚至连一个百度百科都没有。

  历史上与张煌言同死,监斩官见杨冠玉长得眉清目秀,一副天真无邪,有心为他开脱。杨冠玉却断然拒绝道:“张公为国,死于忠;我愿为张公,死于义。要杀便杀,不必多言。”

  言罢跪在张煌言面前引颈受刑,时年仅十五岁。见者无不落泪。

  战死之后,他们的家人能得到朝廷的照顾,甚至能得到比他们没战死更好的生活条件。

  发起进攻的奥地利军队士气并不高,骑兵临时改作步兵,向来只是练习战场厮杀的他们,仓促间做起了攻城,效果可想而知了。

  虽然凭着血气之勇,他们嚎叫着冲向城墙,但很快,枪口弹雨便给了他们迎头痛击。

  一批批士兵在被子弹射穿后,竟然不倒地,还向前冲了几步才趴在了地上。

  “快,盾牌兵上前,将伤员救下来!将第一队接应下来!”华伦斯坦忙令盾牌手上前救助。

  只是,骑兵本来就没有多少盾牌,仅有的也是一些小型轻盾,真有子弹射来,能保住盾牌兵自己就不错了。

  但手持盾牌的兵士还是奉命上前,他们尽可能的帮助受伤的士兵撤回,将还在喘气呼救的伤员救下。

  一些守军发现了他们,将他们视为攻击目标,奥地利士兵们慌忙举盾阻挡,可不仅盾牌小,护不住全身,一些不幸的倒霉蛋人没救回来,自己也倒下了。

  军阵后方的华伦斯坦眯眼打量着麦卡锡小镇,他甚至不许要单筒望远镜去看就知道守城明军并没有多少人,攻陷麦卡锡只是时间的问题。

  但他不明白的是,是什么让这最多一百多人的明军有勇气面对他这两万大军?

  能在这里守城的士兵还不是明军精锐,明军精锐该是什么样子?如果要消灭几十万这样的敌人,他要付出多大的伤亡?

  想着华伦斯坦不禁打了个寒蝉,这样的敌人太可怕了。